廣東梅州梅縣區南福村延伸金柚產業鏈,推動農文旅融合——
本報記者 郭舒然 程遠州
2025年11月10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柚農用山地軌道車運輸柚子。 |
![]() |
李永生在介紹金柚加工產品。 |
柚園裡,一顆顆黃澄澄的“金娃娃”挂滿枝頭,忙著採摘裝車的黃宏笑得舒心:“今年豐收,柚果特別甜。”
11月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南福金柚種植基地考察,聽取廣東加大對革命老區支持力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情況匯報,察看柚子及其加工產品、文創產品,走進果林,同果農和農技人員親切交流。總書記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要加強科技應用,推動農文旅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帶動更多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南福村80后柚農黃宏倍感振奮:“總書記的話,說到我們心坎兒裡。”
上世紀80年代,梅州提出“耕山致富、向山圖強”,鼓勵引導群眾種植金柚,南福村由此開始規模種植。“當時,我父親承包了45棵柚子樹,一年年種下來,10年前我接手時,已有80畝。”黃宏說。
兩代人種柚子,有何不同?黃宏舉例:“父輩們種柚子更費勁,灌溉施肥要滿山跑﹔現在有了水肥一體化噴淋設施,坐在家裡喝著茶,就能完成灌溉施肥。”
梅州多山地丘陵,柚子收獲季往往也是柚農“辛苦季”——柚樹產量高,搬運是個大難題。黃宏回憶:“過去靠背簍背,晚上肩膀痛得睡不著。”
科技打通運輸“最后一公裡”,肩挑背扛運柚子的時代成過去。如今,天上,吊裝著整筐柚果的無人機呼嘯飛過﹔林間,一次能運700多斤的山地軌道車往返運輸。
這兩年柚園越來越有科技范。“這是智能傳感器,可以實時採集土壤濕度、溫度和氣候數據,經過智慧農業數字化平台分析后,報告會發到手機上,提醒灌溉、施肥﹔這是智能虫情測報燈,能24小時自動監測虫害,便於及早防治、科學用藥……”黃宏細數“寶貝”,興致勃勃:“幾年前絕對想不到,能靠一部手機種柚子。”
黃宏種的80畝柚子今年能產70萬斤。“柚子糖度高、品相好,離不開我的好師傅。”黃宏說。
不遠處,“好師傅”鐘永輝正在柚園指導工人們科學採摘。“我正在推廣‘一果兩剪’技術,通過剪平果柄,可有效減少運輸磕碰,延長柚子儲藏賞味期。”鐘永輝說。作為梅縣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他長期“泡”在柚園裡與柚農打交道。
近年來,梅縣區組織農業專家“送技下鄉”,推廣測土配方、科學施肥、病虫綠色防控、無病毒苗木培育等栽培技術,進一步提高金柚品質。
南福村有金柚種植戶450戶、種植面積5000多畝,年總收入超5000萬元。村黨總支書記黃開志介紹,憑借金柚這一鄉村特色產業,南福村入選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典型村。
小小柚果變成“致富果”,產業鏈越來越長。用柚花提取的精油香氛、用小柚果生產的柚苷、用果皮制作的陳皮……在南福金柚種植基地展示廳,金柚加工產品琳琅滿目。
“金柚全身都是寶,延伸產業鏈,市場前景更廣闊。”梅縣區金柚協會會長李永生說,“以果肉加工為例,珠三角茶飲企業一下單就是500噸。”他介紹,梅縣區已是全國最大的柚類商品化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正依托龍頭企業帶動專業合作社,共同構建金柚全產業鏈。
在梅州市,2024年,柚全產業鏈產值已突破89億元,帶動10余萬農戶增收致富。
村內,灰瓦白牆的民房錯落有致﹔村外,連綿如黛的青山柚果飄香。在南福村,金柚產業還串聯起鄉村旅游,吸引一批批游客前來,讓柚農從一季賣果到四季有進項。
“日子又甜又美。”黃宏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0日 02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