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8日08:37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一段蕩氣回腸的抗戰經歷,一部歷久彌新的紅色經典,使《地道戰》成為數代人難以忘懷的光影記憶,讓英雄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永續頌揚。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裡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人仰馬也翻……”
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就會不約而同想起電影《地道戰》。我和《地道戰》還有一層特殊的淵源。這部紅色經典由原軍委工程兵牽頭拍攝,劇中“男一號”高傳寶是由當時工程兵文工團演員朱龍廣擔綱。我曾在工程兵部隊服役多年,算是一名“老工兵”。所以,在我心裡,這部老電影不僅是一部藝術作品,更是藏在心底的驕傲和自豪。
一
原本約好暑期結束再與朱龍廣老師見面,沒想到,他卻於8月2日因病辭世,享年86歲。至此,《地道戰》的主要演職人員大多都已離世,但他們書寫的藝術成就、創造的歷史輝煌,歷久彌堅,光輝閃耀,依然讓我們感受到“地下長城”中迸發的戰斗智慧和英雄力量。
“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隻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隻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1938年5月,毛澤東在全面分析敵我雙方形勢后,發表了著名的《論持久戰》。毛澤東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從此,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钱柜娱乐app:大海。
為了打擊日寇,根據地軍民想方設法與敵人展開斗爭。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都是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戰斗奇跡。被日軍驚呼為“奇幻戰爭”的游擊戰術——地道戰,是冀中軍民依托地道開展的地道與村落之間以及村落與村落之間諸多形式的聯防作戰。將戰士藏於地下,在極端殘酷的戰爭環境中,不僅保存了革命力量,還使其成為我軍軍史乃至世界戰爭史上的光輝典范。
資料顯示,抗戰時期,僅冀中人民構筑的地道就有約1.5萬公裡。在國家博物館,我看到過一把鎬頭,那是當年冉庄人民挖地道時用過的,雖早已鏽跡斑斑,依然迸發著堅韌不拔的力量。這力量背后,是刻在骨髓裡的家仇國恨,是頑強不屈的抗戰意志。
從河北正定出發,西行35華裡,就是《地道戰》中“高家庄”的原型——高平村。1938年10月,高平村建立了基層黨組織,1941年夏成立了民兵武裝。開始時,隻有11個人,很快發展到50多人,個個都是善於戰斗的民兵骨干。千裡冀中,一馬平川,在無險可守的平原上,為了抗擊凶殘的日寇,高平村民兵骨干帶領全村老幼齊上陣,開展了挖地道活動,在村裡建立了能打能防、能攻能守的“地下長城”。依托地道優勢,先后5次粉碎敵人的圍剿,創造了抗日戰爭史上的奇跡。老區軍民的智慧和勇敢給創作組提供了靈感,也就有了后來的影視作品《地道戰》。
在一份公開資料中我看到,拍攝《地道戰》還有一個背景。1962年初,以山東海陽民兵利用地雷抗擊日寇為背景的軍教片《地雷戰》橫空出世,轟動全國。次年5月,解放軍總參謀部決定再拍一部《地道戰》,一是考慮到地道戰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很有實戰價值﹔二是當時國際形勢復雜,想給觀眾普及一些軍事知識和對敵斗爭的方法。
軍委對拍攝任務非常重視。由工程兵、北京軍區、河北省軍區、總參動員部、總政群工部、八一電影制片廠等6部門聯合組成拍攝領導小組,原軍委工程兵副參謀長、開國少將王耀南親自擔任組長。創作組主要成員包括八一電影制片廠導演任旭東、工程兵軍務處處長潘雲山和參謀王俊益、徐國騰等人。
可以說,當時很多人都對《地道戰》充滿期待,稱它是《地雷戰》的姊妹片。
二
油燈下,高傳寶捧著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專注的表情,激動的內心,成為幾代人難以忘懷的經典畫面。
熟悉的人都知道,《地道戰》中很多情節和細節之所以把控到位、處理細膩,都源於人物原型和典型戰例的真實性。如帶領隊員用土炮擊斃日軍小隊長的冉庄民兵隊長李恆彪﹔發明“翻板陷阱”,讓日軍掉入插滿竹簽的深坑的民兵隊長張森林﹔用紡車作掩護傳遞情報的女民兵英雄王霞。這三名抗日民兵英雄的故事相融合,成就了“高傳寶”的人物藝術特征。而電影中老支書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則都是以高平村黨支部書記、民兵隊長劉傻子為主要原型而創造。
《地道戰》能拍成經典,和導演任旭東的革命經歷分不開。任旭東1939年參加革命,是一名“老八路”,曾和鬼子拼過刺刀,三次負傷。憑著對戰爭殘酷性的親身感受和對人民戰爭思想的深刻理解,拍攝中他將軍事戰術與藝術表達進行完美融合,造就了生動寫實的電影風格。
熟悉的人還知道,《地道戰》拍得很難。由於種種因素,劇本寫了兩年都沒完成,光編劇就換了三個。直到臨開機前一個月,上級下達“死命令”:沒有劇本也要開機。任旭東有些撓頭:電影拍過,軍教片拍過,沒劇本的片子還是頭一回拍。
“當年打仗有腳本嗎?沒腳本就完不成任務了?”首長的一句話,激起了任旭東的斗志。想到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到燕趙兒女為抵御侵略做出的巨大犧牲,他下定決心,有條件要拍,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拍。為了挖掘素材,任旭東帶領主創人員深入地道戰發源地,一個個抗戰英雄,一件件烈士遺物,成為他們創作的源泉和動力。
劇中的一場戰斗,就取材於發生在高平村的“五一大掃蕩”。1945年5月4日凌晨,日偽軍趁著夜色偷襲高平村。民兵隊長劉傻子帶領民兵與敵人展開激烈戰斗。他一個人守著地道口,把手榴彈綁在一起當地雷用,一連炸死14個日偽軍。戰斗一直持續到中午,在兄弟村民兵支援下,裡外夾擊,日偽軍被打死打傷59人后倉皇而逃。退到正靈公路后,敵人不死心,架炮對高平村狂轟濫炸,正在打掃戰場的劉傻子被彈片擊中,壯烈犧牲,年僅29歲。
受到震撼的任旭東,把這場戰斗設計到了劇本裡。最初,《地道戰》外景地選在了高平村,遺憾的是,由於1963年的一場洪水,高平村大部分地道被沖塌,僅存的小部分不再具備拍攝條件,隻好改在冉庄。當年,冉庄也是一個戰斗力強悍的模范抗日村。在日偽軍中曾流傳一句口頭禪:“寧繞黑風口,不從冉庄走。”
影片中的“高家庄”並非全部取景於冉庄,而是由三個村庄合並而成。巧合的是,三個村子離得不遠。冉庄,具有典型的古朴村落風貌,和高平村很相似,尤其是街中心的3棵老槐樹,成為天然的道具。唐庄又和冉庄很像,小河、石橋和蒼勁挺拔的大楊樹,渾然一體,好像是為拍攝量身定做,再加上李庄古朴的磚房、整齊的街道,成就了電影裡的“高家庄”。
值得一提的是,開國上將楊成武也為《地道戰》的拍攝作出過很大貢獻。抗戰期間,楊成武曾擔任冀中軍區司令員,他專門對地道戰的作戰經驗進行過總結,寫成了《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爭》,裡面有詳細的地道規模、地道口偽裝、地道翻口、碾子地堡等信息。清晰、具體的地道設施建造圖,為道具設計與制作提供了科學、精准的依據。
三
一部偉大的影視作品,既要有豐富深刻的主題內涵,也離不開經典旋律的相伴。該片中《地道戰》和《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兩首音樂,以其激昂的旋律和生動的歌詞,激發了幾代人內心的革命情懷。時隔60年,這兩首經典音樂依然光輝燦爛,猶如跨越時空的紅色音符,成為傳承革命精神的永恆旋律。
尤其是歌曲《地道戰》朗朗上口,節奏寬緊交織、動感勢如破竹,成為影響一代又一代的經典旋律。不過,最初劇本裡並沒有設計主題音樂。在影片原來的位置,計劃是用旁白作為分鏡頭。作曲家傅庚辰看完劇本后,感覺分鏡頭的旁白與劇中當時的環境和高傳寶的心情不太相符,分量不夠,沒有表現出人民戰爭思想的偉大內涵。影片的最初定位是軍教片,必須有《論持久戰》的內容。如何呈現得更流暢、更自然,對導演和作曲家都是一個考驗。
於是便有了這個經典鏡頭:連續幾次戰斗失利,高傳寶很苦惱。油燈下,他認真研讀著《論持久戰》,從中分析原因,尋找策略。“地上打與地下藏結合起來”“大量消滅敵人才能保存自己”,直白的斗爭道理給了高傳寶很大啟發。心中的興奮和激動,讓他一夜未眠。
第二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射大地,高傳寶推開窗戶,看著冉冉升起的紅日,郁悶的心情豁然開朗。此刻,《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音樂響起,瞬間升華了影片的主題。兩首音樂旋律不同,但精神相通。如果說《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是點亮了高傳寶的心,那麼《地道戰》更是唱出了中華民族抗擊日寇的頑強意志和必勝決心。
傅庚辰是怎樣創作《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的呢?他曾有過這樣一段回憶:有一天,他靈光一現,腦海裡閃現出一段優美的旋律。那是他在哈爾濱聽過的一首抗戰歌曲——“青天喲藍天,晴格藍藍的天,這是什麼人的隊伍,上了前線……”優美的韻律,給了傅庚辰很大啟發。他又融入了河北梆子的“二六板”曲調,增添了濃郁的地方色彩。加上歌唱演員鄧玉華甜美、清亮的嗓音,生動詮釋了“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革命情懷,唱出了中華民族勇御外侮的大無畏精神。這兩首主題音樂,一時間成為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紅色經典,廣為流傳。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工程兵部隊服役時,當過6年放映員。那個時候,電影拷貝相對較少,《地道戰》不知道放了多少遍。但每一次放映,連隊的戰友都會和著影片齊聲高唱《地道戰》,那種排山倒海的氣勢,鏗鏘有力的旋律,至今仍讓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地道戰》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每個環節都凝聚著創作者對歷史的敬畏和對藝術的執著。攝制組的老人回憶,當時生活困難,演職人員經常餓著肚子拍攝。有一次,工程兵首長來探班,問攝制組有什麼困難。扮演翻譯官的李三義說:吃不飽,有時候晚上餓得睡不著,影響第二天拍攝。部隊首長專門讓河北省軍區給攝制組撥了一些糧食,才解決了吃不飽的難題。
雖然拍攝條件艱苦,但大家的熱情很高,敬業精神很強。當時的道具很簡單,也沒什麼高科技特效,很多場景都是戰斗現場的真實還原,存在一定危險性。演員王孝忠,在片中飾演日軍隊長山田,在拍攝一場戰斗戲時,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在他身邊設計了兩個煙火炸點。由於同時爆炸,導致他右耳長期失聰。盡管如此,王孝忠仍然堅持拍攝,沒有耽誤任何進度。
拍攝《地道戰》時,朱龍廣26歲,這也是他第一次拍電影。為了拍攝真實,他不找替身。拍攝中一次從楊樹上往下跳時,他不慎將左膝關節摔傷,由於當時沒有及時接受系統治療,落下了一生的傷痛。也正是他對藝術的一絲不苟,才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充滿智慧與勇氣的高傳寶。
時光久遠,經典永駐。在歷史的洪流中,《地道戰》已經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是鐫刻著中華兒女同仇敵愾、血戰到底的英雄史詩,更是光影長河中永恆的精神豐碑,迸發著堅韌不拔、昂揚奮進的力量。
凝視著泛黃的《地道戰》海報,我陷入深思。何為經典,就像《地道戰》,過去幾年、幾十年,拿出來再進行展演,感染力、吸引力依然隻增不減。因為,劇中人物的鮮明特點早已融入觀眾的骨髓,成為人們對藝術審美和情感撫慰的需求,更成為融入靈魂、浸入血脈的一種精神傳承。
佳作,永遠接著地氣﹔精品,永遠都不過時。(孫現富)
●編后記
《地道戰》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在於其跌宕起伏的劇情與鮮活生動的人物,更在於它深深植根於那段全民抗戰的壯闊歷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等一批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涌現,並非偶然。它們是歷史語境下的產物,是以藝術形式對革命精神進行的大眾化書寫與全民性傳承。
這類紅色經典的創作,承載著銘記歷史、謳歌人民、傳承精神的時代使命。將“人民戰爭”的偉大思想融入扣人心弦的故事,將家國情懷注入影像,讓革命精神實現了廣泛的社會動員和深刻的價值引領。
時至今日,這些作品早已超越其誕生的具體年代,成為凝練的民族記憶和獨特的文化符號。它們所蘊含的堅韌不拔、機智勇敢與集體主義精神,穿越時空,持續為一代代中國人提供著精神營養。重溫《地道戰》,正是從經典中汲取力量,回望來路,並堅定向前進。(張博君)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